新闻中心
法院动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法律之路上员额法官是怎样养成的?年青法官的成才之路上又有哪些欢乐与磨炼?让我们通过「员额法官养成记」一起体验法官的成长之路~
张维凤
法律硕士,2019年毕业于江南大学后进入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工作至今。
先后在民一庭、民二庭担任法官助理、审判员,现任民二庭三级法官。
曾获得市法院优秀工作者、区优秀公务员、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觉间进入浦口法院工作已经五年,五年的时光让我完成了从一名怀揣梦想的法学生到一名肩负公正使命的法官的蜕变。回首这段旅程,从校园的青涩到法院的历练,每一个脚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每一段经历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在勤学深思中夯实“信仰之基”
初入法院,没有“新手保护期”的我被分配到了民二庭担任法官助理,面对疑难复杂的繁案,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第一次收取诉讼材料时的手忙脚乱,第一次面对当事人时的语无伦次,第一次写裁判文书时的无从下手……这些不适应让我深刻意识到,书本上的法学知识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为了能早日熟悉审判流程,做好助理工作之余,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庭审记录工作,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逐渐掌握了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与流程,在与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耐心与细致。
在某创意展示公司合并重整一案中,为推进合并重整计划的顺利实施,法官组织了多次协调推进会,我作为法官助理也参与其中。协调会上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你来我往、火花四溅,审判团队的多方协调、积极引导,让我收益颇丰。2024年10月,历时三年多,重整企业项目大楼完成交付,这起案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法律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学以致用中焕发“创新之光”
作为法官助理,只会埋头办案是不够的,撰写调研文章也是助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文章有助于提升法官助理的专业素养,能为法官裁判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法学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如何在繁重的审判辅助工作之余将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成果是每个助理的必修课。还记得完成市法院重点课题的时候,从课题申报到中标到中期报告再到结项的一年时间里,每一个阶段都是见缝插针、挑灯奋战,虽然过程辛苦,但是我始终告诫自己要勇于把挑战困难当“磨刀石”,善于把压力负担当“垫脚石”,敢于把瓶颈突破当“铺路石”,最终课题获得了当年度的优秀课题。工作期间,在大量民商事案件和破产案件的审判工作积累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司法实践中的共性、难点问题,我陆续执笔撰写了《多家关联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件的审理思路与实践》《营商环境背景下民营企业治理规则的冲突和协调——以民营企业涉诉纠纷为视角》《中国破产法语境下的劣后债权制度探析》等调研课题,并多次获得了省、市、区级奖项。
回顾五年法官助理时光,我先后经历了从民二庭调入民一庭、借调市中院、调回民二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协助法官审结了1400余件案件,多岗位锻炼让我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的案件,深入理解了不同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虽然工作压力逐年上升,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与高效,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坚持与责任的重要性。
在知行合一中强化“实干之能”
2024年9月29日,我正式入额,成为了浦口法院唯一的“90后法官”,并被分配到民二庭从事疑难复杂商事案件、公司法案件、破产案件、执裁案件的审判工作。民二庭案件类型多样、复杂程度高,这对新手法官的法律知识和审判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助理生涯都在民事部门度过,但是角色的转换还是让我忍不住心里打鼓,担心自己不能胜任,然而入额当天的我还来不及消化对未来的迷茫就迎来了系统里的第一起案件。
2024年9月30日,我迎来了作为承办人的第一场债权人会议。站在法庭上,手握法槌,我深感责任重大,每一次法槌的敲响,都是对公平正义的捍卫,每一次庭审的进行,都是对法律信仰的坚守,法官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我积极参加省院、市院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最新的司法理论知识和审判前沿问题,同时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们请教,在学习中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法官职责,努力成为锐意进取的“追梦人”、精益求精的“工匠者”、担当作为的“领路人”,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法官生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