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党建
群团工作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从法院小白升级成优秀的法官助理,一路成长一路磨炼,让我们翻开这本修炼手册,和他们一起晋级~
赵志伟
2017年8月进入浦口法院工作至今。先后在桥林法庭、立案庭、民一庭担任法官助理。
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院先进工作者,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
2017年进入浦口法院,分别在桥林法庭、立案庭、民一庭工作。在加入民一庭速裁团队之初,我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同时也不免有些迷茫和紧张。速裁工作,作为司法流程中的“快车道”,追求的是高效精准地解决纠纷,这对速裁新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忙碌而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我经历了办案模式的创新探索、个人能力的显著提升以及心态的深刻转变,收获了一段无比珍贵且充实的成长之旅。
办案模式创新
探索速裁“高速路”
面对案件量的激增和快速结案的双重需求,传统办案模式已难以满足要求。我们团队敢于进行办案模式的新探索,以正式立案为节点将诉讼阶段分为诉前前端与诉讼末端,前端以速度为先,后端以质量为重,以助理为中心聚焦前端“速”办,以法官为重心聚焦“末”端“质”办,实现前端“速”办与末端“质”办的有机结合,推动速裁案件提质增效。具体实践包括将调解员纳入速裁复合团队,前端力争最快速度完成保全、送达、阅卷、质证等工作,末端严控案件质量,根据诉前质证情况进行立案、排期。经过几个月的探索与实践,不仅结案数量较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平均审理天数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做到了速裁案件立的早、审的快、效果好,真正实现了案件审理的“加速度”。
个人能力提升
锤炼司法“多面手”
在速裁团队的办案过程中,我迎来了个人能力的飞跃。
业务能力
在法律文书撰写方面,我从最初的生涩刻板到现在的精准精炼。在撰写案件判决书时,我精心选择每一个用词,精确引用法律条文,清晰阐述判决理由,使文书既逻辑严密,又易于当事人理解。
沟通能力
我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在与当事人和团队成员的频繁互动中得到了显著提升。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我学会了耐心倾听,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法律规定,化解矛盾。在一宗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通过与双方当事人的沟通,了解了他们的交易习惯,并根据这些习惯提出了货款金额的统计标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创新能力
在协助法官进行案件管理时,我与团队成员对案件办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研判,并积极反馈分析与修正。比如诉讼中的排期效率问题,以往都是立案后根据时间先后排期,但仔细梳理办案流程后发现大多数辅助工作已经在诉前完成,零散的开庭模式导致诉前质证与诉讼开庭极易冲突,不利于提升办案效率。为此,我们团队决定根据案件类型安排固定的时间集中开庭排期,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优化了排期安排,还极大地提高了案件处理效率。
心态转变
从焦虑到从容的“司法修行”
从焦虑到从容,是法官助理的一场司法修行。初入速裁团队时,面对如山的案件和紧张的结案期限,我时常感到焦虑,经过磨砺,慢慢变得从容。这份从容源自办案经验的深厚积淀,在参与各类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宝贵的一手经验,更在跟随法官办案的实践中,领悟到了书本之外的办案精髓。这份从容同样植根于“如我在诉”的情怀。在转战速裁团队之前,我曾在立案庭负责涉诉信访工作两年,与信访人的深入交流让我深刻理解,当事人对案件的不满往往来源于对我们工作方式产生了对抗情绪。因此,加入速裁团队后,我总是在质证前与双方当事人进行简短交流,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缩短与他们的距离,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沟通基础。在质证过程中,对于那些对案件事实认定或法律规定适用产生疑问的当事人,我会耐心解释事实认定标准及法律适用标准。这几年来,每一次高效结案,每一次当事人的肯定,都成为我内心不竭的动力源泉,让我在压力下不再感到焦虑,而是满怀斗志与热情。
如今,多年的专业修行之路,让我能以更加从容坚定的心态迎接每一个新案件。未来,我会继续将挑战视为成长的阶梯,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持续在速裁岗位上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捍卫公平正义的防线。